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主持部務會報,會前接受媒體聯訪也解釋,受到3年來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影響,加上各縣市考量少子女化趨勢,保留了相當多的正式教師員額,有的甚至達20%。
川普2024年忙碌緊湊,料將一邊競選一邊受審 (中央社)美國前總統川普目前面對4項刑事起訴,他在共和黨2024年大選候選人提名戰中一馬當先,很可能與民主黨籍現任總統拜登再度對決,明年勢必出現一場前所未有的白宮大位爭奪戰。至於較拜登年輕3歲的川普,因為接連4次被起訴,並涉入多達91項罪名,引來「貪腐、不正派」(15%)、「壞」(11%)、「騙子、不誠實」(8%)等諸多負面評價。
有26%受訪者使用「年老」或「過時」等詞彙來形容拜登。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美聯社-美國民意研究所公共事務研究中心(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 Research)民調向受訪者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即提到拜登和川普時,他們會聯想到什麼。大多數人都表示,如果拜登和川普再度獲得提名,他們不願意支持這2名候選人。民調:一個太老一個貪汙,美選民對拜登川普都沒好感 (中央社)最新民調顯示,當美國民眾被要求形容民主黨籍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和最可能在明(2024)年大選中與他一決高下的共和黨籍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時,他們最常使用的詞彙分別有「老糊塗」與「不誠實」。
這項民調於8月10日至14日進行,受訪對象包括1165名成人。根據民調,針對川普的負面評論大多集中在他的道德立場和行為上,以及諸如「說話大聲」、「憤怒」、「瘋狂」、「危險」以及「自戀」(皆各占6%)等。克里米亞恰好為俄羅斯提供了展示力量的目標。
二○一三年十一月,亞努科維奇突然取消了烏克蘭計畫與歐盟締結的聯繫國協議(Association Agreement),轉而鼓吹加入由俄羅斯、白羅斯和哈薩克組成的歐亞關稅同盟(Eurasian Customs Union)。次日,克里米亞議會正式向莫斯科提出請求。事態發展證明,這個決定產生了致命的後果。毋庸置疑,在頓巴斯當地,的確有些積極分子為了要讓自己的地區脫離基輔加入俄羅斯,而不惜提槍上戰場。
新冷戰的幽靈倏然出現,甚至可能會發生更可怕的情形。向克里米亞出手既能懲罰烏克蘭領導人的反俄立場,又能為普亭贏得俄羅斯民族主義者的喝彩。
與此同時,暴力延伸到了烏克蘭東部和南部(以頓巴斯工業區為中心)。西方不可能為了克里米亞甘冒打世界大戰的風險,經濟制裁固然不可避免,但並非無法承受。普亭在國內聲望驟升,俄羅斯媒體也把克里米亞的「回歸」稱許為偉大的民族勝利。文:伊恩.克蕭(Ian Kershaw) 普亭的進擊 歐洲一邊要應付移民潮,一邊又要面對恐攻威脅的增加,正左支右絀之際,大陸東邊又出現了另個危機。
俄羅斯受到孤立,但烏克蘭很難再從俄羅斯手裡奪回克里米亞。為了要懲罰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行為,除了使局勢升級到爆發核子戰爭的程度這個無法設想的選擇外,只剩下訴諸經濟制裁一途。三月十八日,普亭滿足了克里米亞的要求,宣布將其納入俄羅斯聯邦。在西方的壓力下,二月二十一日,亞努科維奇被推翻,成立新的臨時政府,提前舉行了總統大選。
普亭的強權政治雖然屬於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但成功了。二○○四年烏克蘭的橙色革命遠遠未能解決其國內的分歧和衝突,而在該年爭議激烈的總統大選中勝出的尤申科執政期間,針對國內派系矛盾、政治爭吵和嚴重貪腐的指控也接連不斷,到了六年後的二○一○年,民眾對他的支持基本上已消失殆盡。
在對外關係中,亞努科維奇試圖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維持平衡。自十九世紀末起,大批俄羅斯人從莫斯科地區遷徙到頓巴斯來,在煤礦裡做工,成為這個地區人口中的大多數。
他們請求俄羅斯保護克里米亞的俄裔公民,莫斯科立即答應。俄羅斯並未因聯合國的譴責而卻步收手。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普亭總統宣布將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可是,新總統亞努科維奇上任後,烏克蘭的貪腐和裙帶關係更加肆虐猖獗。議會宣布克里米亞獨立,並於三月六日表示希望加入俄羅斯聯邦。這個國家在一九九一年之前從未嘗過獨立的滋味,也從未有過無可爭議的民族身分。
東歐和中歐再次陷入恐懼之中。俄羅斯的鄰國,特別是波羅的海國家,焦灼不安,擔心俄羅斯有意進一步擴張。
烏克蘭也無法等閒視之俄羅斯的反對,因為該國的天然氣全靠這個強鄰供應。接下來的幾天內,俄軍開入克里米亞。
接下來,暴力升級,政府也加緊了鎮壓。但是,莫斯科已經準備要提供武器援助給烏克蘭東部的分離主義者,民意不起任何作用
「大國」提供了象徵性空間結構,讓中國人與非中國人互動其中。然而,為了講述這些故事,我選擇盡可能聚焦於發生在特定地方環境中,聚焦於發生在真實人物身上的事情,例如一四八八年二月時,停泊在浙江外海的船上所發生的事件。毋庸置疑,唐、宋兩代的光輝遠比蒙古入侵好看,而這兩個遙遠朝代的遺產至今仍影響著中國文化。如此一來,在中國沿岸行船的外國人才知道情況,才懂得害怕。
我的任務是提供各位十三段故事,讓你們能用來擘劃更全面的故事。國家數量由多而一的轉變固然是道重要的門檻,但我認為更有效的做法,是把注意力擺在更晚近的轉變——在十三世紀的那一刻,來回於一統國度與分裂王國之間的王朝擺盪或多或少就此畫下了句點,中國則遭到蒙古成吉思汗的後裔所占領。
忽必烈汗在一二七一年便是如此,他對他的中國子民宣布自己建立了「大元」,也就是大元國。對中國史領域而言,我講這段新故事時不可或缺的概念——「大國」——並不尋常。
兩者也許是同一回事,但你得證明。大金是女真人的政體,十二世紀時統治著中國北方,在蒙古崛起的過程中遭到摧毀。
文:卜正民(Timothy Brook) 緒論——萬國(溫哥華,二〇一九) 「大國」 根據傳統中國史的說法,中國是在西元前二二一年成為那個「一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畢竟對於那些必須效忠「大國」的人,以及那些從範圍外進入「大國」的人來說,這都是基本事實。當朱元璋在一三六八年宣布建立「大明」,亦即大明國時,也是一樣的做法。「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代表你知道自己站在「大國」的寶蓋之下。
有些讀者不會同意我的看法,但你不需要同意,也能享受我在本書中所講的故事,或是掌握這幾段故事銜接而成的變化軌跡。但是,自從忽必烈汗的時代以來,這個概念對中國政治思想一直有巨大的影響。
這就是「大國」,就是中國成為的模樣。隨著蒙古人的到來,人們所深信的概念也發生轉變——這種「天賜」蘊含了一種權力,讓這家人有權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發號施令的範圍,將所有既存政體賦予統治者,讓他們收入一套軍事實力至上的體系。
「大國」的概念出現得很晚,是成吉思在一二○六年成為蒙古大汗之後那幾年才浮上水面的。皇太極在一六三六年依樣畫葫蘆,這位滿州大汗宣布成立「大清」——大清國,接著在一六四四年併吞大明。
评论留言